- · 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[10/30]
- · 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[10/30]
- · 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[10/30]
- · 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[10/30]
- · 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[10/30]
公路边坡塌滑体处理方案研究 ——以达棒山风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 引言 目前,贵州省的山区连接外界的公路主要类型为县级公路及乡村公路,由于贵州省的地形条件限制,公路大多为盘山公路,路幅较窄。在雨季由于受到山洪、塌方或其他地质灾害
1 引言
目前,贵州省的山区连接外界的公路主要类型为县级公路及乡村公路,由于贵州省的地形条件限制,公路大多为盘山公路,路幅较窄。在雨季由于受到山洪、塌方或其他地质灾害的影响,使公路遭到破坏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。
贵州达棒山风电场进场公路YJ-84 段发生的边坡滑坡灾害,就是典型的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。从该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完成后,先后多次发生塌方,最终形成塌滑体,为保证风电场项目的运输工作顺利推进,多次对该地点的灾害进行治理,通过对该地质点进行深入的调查,形成了对该地灾进行治理的方案,并提出后续监测工作的重点。
发生边坡塌滑体的公路位于贵州达棒山风电场进场公路YJ-84 段东侧,加棒乡尧贵村境内尧贵大桥桥头,为一回头湾,路面较窄,该公路由原乡村公路改扩建而成。
为了加宽该段公路,设计向山里侧顺向开挖,设计的开挖坡比为1∶0.5。该段公路的扩建工程于2017年6月完成,8月份开始,开挖的边坡上方开始出现塌方,经多次塌方后形成照片中的状态(见图1)。
2 地形地质条件
塌方前,该段公路边坡坡体与现在上、下游未塌方边坡坡体一样,坡度为40°左右,植被发育,分布有灌木丛与杉树。下部基岩出露,上部残坡积堆积体为土夹块石。
下部出露基岩为砂岩,分为上下两个部分,下部分为厚层状,上部分为薄层状,上下部分分层明显。其中,下部分的薄层状砂岩中,节理裂隙非常发育,被多组节理切割成碎块状。岩层产状以40°~50°/NW∠30°为主。
图1 塌方体照片
3 现场灾害情况调查
扩建工程完工后的2 个月开始,开挖的边坡上方开始出现塌方,经现场勘察发现,在塌滑体后缘出现多条裂缝(见图2),最长的裂缝的延伸长40m 左右,最大宽约10cm。后缘裂缝距离公路的路基高差约40m,上下游长度约40m,估算方量约8000m3。
原来在边坡中有两条小道穿过,为老百姓上山种地的必经之路,边坡塌滑后这两条小道已被切断。
另外,勘察发现,在塌滑体后缘北侧约50m 分布有3 户老百姓住房;河对岸(另一侧桥头周围)距离约100m 左右居住有一村庄,约有几十户住户。
该边坡在暴雨后如果整体失稳,将会危及老百姓安全,影响巨大。
4 处理方案
根据现场踏勘,初步认为该段边坡塌滑形成机制为:边坡下部为基岩,为一顺向坡,上部为残坡积堆积体,堆积体厚度较上下游未发生变形坡体厚度大。由于公路扩建将下部岩石切脚开挖,上部岩石与堆积体失去支撑,在重力与雨水软化共同作用下坡体多次塌滑。
图2 塌滑体后方裂缝照片
在现场提出如下处理初步方案:
①立即建立监测系统,加强观测,特别是在雨季,建立安全标识与应急处理机制,一旦发现后缘裂缝出现异常,采取处理措施。
②将后缘裂缝以下变形体开挖清除掉,按不大于1∶1.25的坡比进行削坡。
③在坡体下部设置混凝土挡墙压脚,加强挡墙与地基(公路路基)连接。
④坡面采用栅格梁护坡。
⑤设置雨水系统设施,加强截排水。
5 结论
公路作为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,只有公路安全,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。山区公路由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的限制,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,因此,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,要对环境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监测,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的安全监督联防机制,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,提出相应的建议,然后合理选择应对措施。
1 引言目前,贵州省的山区连接外界的公路主要类型为县级公路及乡村公路,由于贵州省的地形条件限制,公路大多为盘山公路,路幅较窄。在雨季由于受到山洪、塌方或其他地质灾害的影响,使公路遭到破坏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。贵州达棒山风电场进场公路YJ-84 段发生的边坡滑坡灾害,就是典型的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。从该公路加宽工程施工完成后,先后多次发生塌方,最终形成塌滑体,为保证风电场项目的运输工作顺利推进,多次对该地点的灾害进行治理,通过对该地质点进行深入的调查,形成了对该地灾进行治理的方案,并提出后续监测工作的重点。发生边坡塌滑体的公路位于贵州达棒山风电场进场公路YJ-84 段东侧,加棒乡尧贵村境内尧贵大桥桥头,为一回头湾,路面较窄,该公路由原乡村公路改扩建而成。为了加宽该段公路,设计向山里侧顺向开挖,设计的开挖坡比为1∶0.5。该段公路的扩建工程于2017年6月完成,8月份开始,开挖的边坡上方开始出现塌方,经多次塌方后形成照片中的状态(见图1)。2 地形地质条件塌方前,该段公路边坡坡体与现在上、下游未塌方边坡坡体一样,坡度为40°左右,植被发育,分布有灌木丛与杉树。下部基岩出露,上部残坡积堆积体为土夹块石。下部出露基岩为砂岩,分为上下两个部分,下部分为厚层状,上部分为薄层状,上下部分分层明显。其中,下部分的薄层状砂岩中,节理裂隙非常发育,被多组节理切割成碎块状。岩层产状以40°~50°/NW∠30°为主。图1 塌方体照片3 现场灾害情况调查扩建工程完工后的2 个月开始,开挖的边坡上方开始出现塌方,经现场勘察发现,在塌滑体后缘出现多条裂缝(见图2),最长的裂缝的延伸长40m 左右,最大宽约10cm。后缘裂缝距离公路的路基高差约40m,上下游长度约40m,估算方量约8000m3。原来在边坡中有两条小道穿过,为老百姓上山种地的必经之路,边坡塌滑后这两条小道已被切断。另外,勘察发现,在塌滑体后缘北侧约50m 分布有3 户老百姓住房;河对岸(另一侧桥头周围)距离约100m 左右居住有一村庄,约有几十户住户。该边坡在暴雨后如果整体失稳,将会危及老百姓安全,影响巨大。4 处理方案根据现场踏勘,初步认为该段边坡塌滑形成机制为:边坡下部为基岩,为一顺向坡,上部为残坡积堆积体,堆积体厚度较上下游未发生变形坡体厚度大。由于公路扩建将下部岩石切脚开挖,上部岩石与堆积体失去支撑,在重力与雨水软化共同作用下坡体多次塌滑。图2 塌滑体后方裂缝照片在现场提出如下处理初步方案:①立即建立监测系统,加强观测,特别是在雨季,建立安全标识与应急处理机制,一旦发现后缘裂缝出现异常,采取处理措施。②将后缘裂缝以下变形体开挖清除掉,按不大于1∶1.25的坡比进行削坡。③在坡体下部设置混凝土挡墙压脚,加强挡墙与地基(公路路基)连接。④坡面采用栅格梁护坡。⑤设置雨水系统设施,加强截排水。5 结论公路作为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,只有公路安全,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。山区公路由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的限制,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,因此,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,要对环境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监测,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的安全监督联防机制,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,提出相应的建议,然后合理选择应对措施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dzzhyfzxb.cn/qikandaodu/2021/0213/508.html